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但其发病率可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显著降低。在常规宫颈癌筛查(如TCT、HPV检测)之外,宫颈管搔刮术(Endocervical Curettage, ECC) 是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,尤其针对隐匿性病变的深度筛查。以下从适应症、操作原理、临床价值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解析。
宫颈管搔刮术(ECC)是通过使用特制刮匙或刮针,从宫颈管内壁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的诊断方法。其核心目标是:
评估宫颈管内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;
补充阴道镜检查的不足,特别是当病灶位于宫颈管深处时;
鉴别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,明确病变范围。
ECC并非所有患者都需常规进行,但以下情况强烈建议结合ECC检查(基于文献[1][4][9]):
细胞学检查异常
ASC-H(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);
HSIL(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);
AGC(非典型腺细胞)或 AIS(腺癌原位);
细胞学结果提示宫颈管可能受累(如腺细胞异常)。
阴道镜检查局限性
宫颈移行带(TZ)类型为TZ3(移行带完全位于宫颈管内);
阴道镜无法清晰观察病灶(如宫颈管内可疑区域)。
高危HPV持续感染
高危型HPV 16/18型持续感染超过1年,且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;
HPV阳性但TCT结果阴性,需进一步排除隐匿性病变。
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
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出血,但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病灶;
绝经后出血,需排除早期腺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。
手术前后评估
LEEP或锥切术前:评估宫颈管受累范围;
术后随访:监测残留病变或复发风险。
操作流程
术前准备:消毒外阴及阴道,暴露宫颈;
刮取组织:使用细长刮匙或刮针,从宫颈外口向内口方向轻柔刮取宫颈管黏膜;
样本处理:将刮取物固定后送病理检查,明确是否存在癌变或癌前病变。
技术优势
精准定位隐匿性病变:常规检查(如TCT)可能遗漏宫颈管内的病变,而ECC可直接获取该区域组织;
提高诊断准确性:文献[9]指出,ECC联合阴道镜活检可使腺癌原位(AIS)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;
辅助治疗决策:明确病变范围后,可指导手术范围(如锥切术的深度)或后续随访策略。
与传统方法的互补性
TCT+HPV联合筛查是宫颈癌的一线筛查手段,但对宫颈管内病变的检出率有限;
ECC作为补充手段,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或可疑病例,弥补常规检查的盲区。
案例1:隐匿性腺癌的早期发现
一位35岁女性因HPV 16型持续感染接受筛查,TCT结果阴性,但ECC发现宫颈管内存在腺癌原位(AIS),及时行锥切术并治愈(文献[9])。
案例2:术后复发监测
一名40岁患者曾因CINⅢ级行LEEP术,术后ECC发现宫颈管内残留病变,通过二次锥切术避免了进展为浸润癌(文献[1])。
数据支持
ECC的阳性检出率:在高危HPV感染患者中,ECC的阳性检出率可达15%-20%(文献[9]);
术后复发预测:ECC在锥切术后随访中,可有效识别残留病变,降低复发风险(文献[1])。
术前评估
排除禁忌症:如急性阴道炎、宫颈癌晚期(需先放化疗);
知情同意: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、风险及可能并发症。
术后护理
短期出血或分泌物:术后1-2天可能有少量出血,属正常现象;
感染预防:术后避免性生活及盆浴1周,遵医嘱使用抗生素(如有必要);
观察并发症:罕见情况下可能出现宫颈粘连、穿孔,需及时就医(文献[5][8])。
病理结果解读
阴性结果:若ECC结果正常,仍需定期随访;
阳性结果:根据病变程度(如AIS或CINⅢ级)制定治疗方案。
技术改进
新型刮取工具:如细针吸引活检(FNA)或液基细胞学刮取,减少创伤并提高样本质量;
分子标志物检测:结合HPV分型与基因突变分析,提升ECC的灵敏度。
指南更新
国际共识:越来越多的指南(如ASCCP)推荐将ECC纳入高危人群的标准化筛查流程;
个体化筛查:根据患者的HPV感染状态、细胞学结果及既往病史,制定个性化ECC策略。
宫颈管搔刮术(ECC)是宫颈癌筛查中不可或缺的“深度检查”手段,尤其适用于隐匿性病变的发现与评估。通过精准获取宫颈管组织,ECC能够弥补常规筛查的局限性,为早期诊断、治疗决策及术后随访提供关键依据。对于高危人群(如高危HPV持续感染、细胞学异常患者),ECC的合理应用可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。未来,随着技术进步与指南优化,ECC将在宫颈癌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建议:若您的筛查结果异常或存在高危因素,请及时与医生沟通,评估是否需要行ECC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