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心脏急救网络覆盖: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检查全流程
厦门作为全国胸痛救治领域的标杆城市,依托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和胸痛中心绿色通道,构建了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专科医院的“极速救心”全流程体系。以下是基于厦门经验的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检查流程解析:
一、急救网络架构
三级联动体系
基层医疗机构:39家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,负责急性胸痛患者初步筛查与紧急处理。
综合医院胸痛中心:如厦门市第三医院、海沧医院等,具备急诊介入能力,负责中转救治。
专科医院(核心枢纽):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(厦心医院)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,承担复杂病例的最终救治。
信息化支持
远程心电诊断平台: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电图实时传输至厦心医院,4分钟内反馈诊断结果。
胸痛中心会诊微信群:实现院前急救、院内多学科实时协作。
空中救援通道:直升机停机坪直达导管室,缩短高危患者转运时间。
二、胸痛绿色通道全流程
1. 院前急救阶段
患者触发:突发胸痛(持续≥15分钟)或疑似急性胸痛症状(如呼吸困难、晕厥)。
120调度:急救中心根据症状优先派车,救护车配备心电图机、除颤仪及“胸痛一包药”(阿司匹林+氯吡格雷+肝素)。
院前处理:
心电图检查:急救人员在车上完成心电图,10分钟内上传至胸痛中心平台。
远程诊断:厦心医院专家5分钟内反馈诊断结果(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)。
目标医院选择:若确诊为急性心梗,直接转运至具备介入能力的医院(绕行急诊科)。
2. 基层医疗机构筛查
接诊与评估:
生命体征监测:血压、心率、呼吸、体温等。
病史采集:胸痛性质(压榨性/撕裂样)、持续时间、诱因、伴随症状(如冷汗、恶心)。
辅助检查:
床旁心电图:10分钟内完成,上传至远程平台。
快速肌钙蛋白检测:8分钟出结果(中国胸痛中心标准为20分钟)。
决策与转诊:
高危患者(如ST段抬高):立即启动转运,并联系目标医院准备手术。
非高危患者:根据症状安排进一步检查或转诊至专科医院。
3. 院内救治阶段
绿色通道激活:
绕行急诊科:患者直接送入导管室(节省30-60分钟)。
术前准备:导管室团队提前15分钟就位,器械、造影剂、导管预热。
急诊介入手术:
D2W时间(Door to Wire):从患者入院到导丝通过堵塞血管的平均时间≤70分钟(厦门标准),最短仅7分钟。
手术流程:冠状动脉造影→支架植入→血管再通。
术后管理:
重症监护:转入CCU监测心功能及并发症。
多学科会诊:心血管内科、胸外科、ICU联合制定长期治疗方案。
4. 长期随访与康复
出院后管理:
心脏康复中心:个性化运动训练、营养指导、心理干预。
“三师共管”模式:专科医生、社区医生、健康管理师协同随访。
信息化追踪:
智慧慢病管理系统:定期监测血脂、血糖、血压,预警复发风险。
三、关键时间节点与效率指标
环节 厦门标准 全国标准
心电图完成时间 10分钟内 10分钟内
肌钙蛋白检测时间 8分钟(厦门第三医院) 20分钟
D2W时间(Door to Wire) 平均39分钟,最短7分钟(厦心医院) <90分钟(中国胸痛中心)
入门到出门时间(基层) 最快11分钟,平均28.06分钟 无明确要求
再灌注治疗比例 93.87% ≥90%
四、厦门模式的核心优势
区域协同网络: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,实现“1小时黄金救治圈”。
信息化赋能:远程诊断、数据共享、直升机救援提升效率。
基层能力强化:39家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实现早期识别与转诊。
多学科协作:心血管内科、急诊科、影像科、ICU无缝衔接。
五、典型案例
小吴(18岁)急性心梗救治:
流程:龙池医院初诊→转诊海沧医院→81分钟完成介入手术。
关键点:基层快速识别、远程诊断支持、导管室提前准备。
周先生下壁心梗救治:
流程:卫生服务中心接诊→远程心电图上传→厦心医院指导用药→绕行急诊直接手术。
关键点:4分钟远程诊断、70分钟血管再通。
六、未来发展方向
扩大基层覆盖:推进更多社区医院成为胸痛救治单元。
AI辅助诊断:引入人工智能心电图分析系统,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。
预防关口前移:通过“三师共管”模式强化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。
厦门的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模式已为全国树立标杆,通过“极速救心”网络,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(<3%),成为心血管急救领域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