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康掌柜体检网> 体检百科 >哪些食品可能非法添加咖啡因?

哪些食品可能非法添加咖啡因?

来源:康掌柜体检网发布时间:2025-05-26 15:11:08阅读量:
标签:

根据知识库信息和相关法规,非法添加咖啡因的食品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类产品中,尤其是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或宣称具有“特殊功效”的食品。以下是具体分析和案例:

1. 减肥类食品

非法添加原因:咖啡因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,可暂时抑制食欲、加速代谢,因此被不法商家添加到减肥产品中以夸大效果。

案例:

番禺查处案件(2025年):某“韩国减肥产品”中检出咖啡因、麻黄碱、氟西汀等违禁成分,通过网络销售,涉案金额较大。

南京栖霞区案件(2025年):查获的进口“减肥神药”含咖啡因、氢氯噻嗪、氟西汀等非法添加物,通过微商代理模式销售,涉案金额达21万元。

2. 能量饮料

非法添加风险:部分能量饮料可能超出法定咖啡因限量(如澳大利亚规定每升≤320mg),或直接添加未标注的咖啡因。

案例:

南澳州严查行动(2024年):查获GFUEL、Bang等品牌能量饮料,每罐473ml含300mg咖啡因(远超合法上限),存在致死风险。

中国法规: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,可乐型碳酸饮料咖啡因含量≤150mg/kg(150mg/1000ml),超标即违法。

3. 口香糖、糖果

非法添加形式:咖啡因可能被添加到口香糖、巧克力豆等食品中,以宣称“提神”或“抗疲劳”。

案例:

咖啡因口香糖:每片含100mg咖啡因(相当于1杯咖啡),通过海淘或微商销售,涉嫌走私毒品罪。

M&M豆、奥利奥:虽然合法产品含少量咖啡因(如奥利奥1.3mg/片),但非法产品可能过量添加。

4. 鸡尾酒及酒精饮品

非法添加风险:咖啡因可能被添加到酒精饮品中以延长兴奋时间,但会掩盖醉酒感,增加健康风险。

案例:

咖啡鸡尾酒:如伏特加+可可力娇酒,咖啡因与酒精混合可能引发心律失常、癫痫等危险。

5. 非法保健食品或中药制品

非法添加原因:某些“中药减肥丸”“安神补脑液”中非法添加咖啡因以增强效果。

案例:

某品牌感冒药:为缓解疼痛、减少疲劳,非法添加咖啡因。

减肥类中药:通过微信、小红书等平台销售,声称“纯天然”,实则含咖啡因、麻黄碱等违禁成分。

6. 海淘或跨境代购食品

非法添加风险:部分境外食品(如咖啡因胶囊、能量饮料)通过跨境电商或个人代购进入国内,规避监管。

案例:

海淘咖啡因胶囊:被宣传为“提神醒脑”,实际涉嫌走私毒品罪(《刑法》第347条)。

境外能量饮料:如C4、Ghost等品牌,含咖啡因量远超中国标准。

7. 仿冒或假冒品牌食品

非法添加风险:仿冒知名品牌的食品可能非法添加咖啡因以降低成本或增强效果。

案例:

仿冒“红牛”饮料: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,可能添加未标注的咖啡因或其他兴奋剂。

如何识别非法添加咖啡因的食品?

查看成分表:

合法食品若含咖啡因,必须明确标注(如“含咖啡因”或具体含量)。

非法添加的食品可能标注模糊(如“天然提取物”)或直接缺失成分表。

警惕宣传用语:

如“纯天然”“无副作用”“快速见效”“减肥神器”等可能是非法添加的信号。

购买渠道:

通过正规商超、电商平台(如天猫国际、京东全球购)购买,避免微商、海淘代购等非正规渠道。

关注监管通报:

定期查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海关总署发布的不合格食品名单(如南澳州查处的GFUEL能量饮料)。

相关法规与处罚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:

第三十八条规定: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(咖啡因属于第二类精神药物)。

违法添加的食品将面临行政处罚(罚款、吊销许可证)或刑事责任(如走私、贩卖毒品罪)。

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》:

咖啡因属于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物,非药品生产企业需经批准方可使用。

《刑法》第347条:

走私、贩卖、运输、制造咖啡因(毒品)无论数量多少,均构成犯罪。

总结

非法添加咖啡因的食品多集中于减肥类、能量饮料、口香糖、酒精饮品及跨境代购产品。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,仔细查看成分表,并警惕夸大宣传。若发现可疑产品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

本文由康掌柜体检网编辑发表。转载此文章须经过同意。转载或内容合作请附上出处(康掌柜体检网)及本页链接,违规转载必究。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400-0011-999

上一篇: 没有了
下一篇: 没有了

康掌柜体检预约平台

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优惠活动

与我们零距离接触赶紧扫一扫~

扫码关注活动

 全国热门体检中心 |   热门体检机构 |   热门体检城市 |   入职体检 |   新入驻机构 |   全国医院等级体检 |   友情链接 | 
400-0011-999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