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基础且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,通过分析血液中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,能够提示多种疾病的存在或风险。以下是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发现的主要疾病及对应的指标异常:
一、感染性疾病
细菌感染
白细胞计数(WBC)升高: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。
C反应蛋白(CRP)升高:急性细菌感染时CRP显著升高。
血小板计数(PLT)可能升高:反应性血小板增多。
红细胞沉降率(ESR)加快:提示慢性感染或炎症。
病毒感染
白细胞计数(WBC)降低: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。
单核细胞比例增加:如EB病毒、巨细胞病毒感染。
C反应蛋白(CRP)正常或轻度升高:与细菌感染形成对比。
寄生虫感染
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:如疟疾、钩虫病等。
二、贫血相关疾病
缺铁性贫血
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(Hb)降低: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减小(小细胞低色素贫血)。
红细胞分布宽度(RDW)增加:提示红细胞大小不均。
巨幼细胞性贫血
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(Hb)降低: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增大(大细胞性贫血)。
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:表现为“巨幼样变”。
溶血性贫血
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(Hb)降低: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(骨髓代偿性增生)。
间接胆红素升高: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加。
再生障碍性贫血
全血细胞减少: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。
三、血液系统疾病
白血病
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:如急性白血病(白细胞数可能极低或极高),慢性白血病(白细胞数缓慢升高)。
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增多:需结合骨髓穿刺确诊。
血小板计数异常:可能减少或增多(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)。
淋巴瘤/骨髓瘤
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异常增多:需进一步检查骨髓或免疫学指标。
血小板计数异常:可能伴随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。
血小板疾病
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ITP):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(<100×10⁹/L),但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。
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:血小板计数>450×10⁹/L,可能伴随血栓风险。
四、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
风湿性疾病(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)
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或降低:取决于活动期或缓解期。
C反应蛋白(CRP)和红细胞沉降率(ESR)升高:提示炎症活动。
炎症性肠病(如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)
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降低:慢性失血导致贫血。
C反应蛋白(CRP)升高:提示肠道炎症活跃。
五、肿瘤相关线索
血液系统肿瘤
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异常:如白血病、淋巴瘤等。
贫血或血小板减少:可能与骨髓浸润有关(如实体肿瘤转移至骨髓)。
实体肿瘤(间接提示)
贫血:慢性肿瘤消耗或出血导致。
白细胞升高:某些肿瘤(如肝癌、胃癌)可能伴随反应性白细胞增多。
血小板减少:肝硬化或某些肿瘤的并发症。
六、其他系统疾病
肝病
血小板减少: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。
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:慢性肝病可能伴随贫血。
肾病
贫血:肾功能衰竭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。
血小板功能异常:尿毒症性血小板功能障碍。
内分泌疾病
甲状腺功能亢进:白细胞计数降低,淋巴细胞比例升高。
甲状腺功能减退:红细胞计数可能轻度升高(假性红细胞增多症)。
七、特殊情况与预警信号
贫血
血红蛋白(Hb)<120 g/L(女性)或<130 g/L(男性):需明确病因(缺铁、维生素缺乏、慢性病等)。
白细胞异常
白细胞>10×10⁹/L:提示感染、炎症或血液病。
白细胞<4×10⁹/L:可能与病毒感染、药物副作用或骨髓抑制有关。
血小板异常
血小板<100×10⁹/L:出血风险增加(如ITP、再生障碍性贫血)。
血小板>300×10⁹/L:可能与炎症、缺铁或血液病相关。
红细胞异常
红细胞压积(HCT)升高:高原反应、脱水或红细胞增多症。
红细胞压积降低:严重贫血或慢性失血。
八、血常规的局限性
不能确诊疾病:血常规仅提供初步线索,需结合其他检查(如骨髓穿刺、影像学、生化指标)综合判断。
部分疾病无特异性表现:例如早期癌症、某些慢性病可能无明显血常规异常。
九、总结
血常规检查是发现疾病的重要“哨兵”,尤其对以下情况具有提示意义:
感染(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)
贫血(缺铁性、巨幼细胞性、溶血性)
血液系统疾病(白血病、淋巴瘤、血小板异常)
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
肿瘤相关线索(间接提示贫血、白细胞异常)
若血常规结果异常,需及时就医并结合临床症状、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。定期体检中的血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健康隐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