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性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患者病情、肾功能分期及贫血严重程度,结合药物、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。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:
一、药物治疗
1. 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类药物

作用机制:替代肾脏分泌不足的EPO,刺激骨髓造血。
常用药物:
重组人促红素(EPO)
达依泊汀α(Darbepoetin α)
适用人群:中重度贫血(Hb <100g/L),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病(CKD)3-5期患者。
注意事项:
初始剂量需从小剂量开始,避免血栓或高血压风险。
目标Hb值控制在100-120g/L(透析患者可略高)。
需联合铁剂治疗,纠正铁缺乏以提高疗效。
2. 铁剂补充

口服铁剂:
适用情况:轻度铁缺乏(TSAT <20%,SF <100μg/L)。
常用药物:硫酸亚铁、多糖铁复合物、右旋糖酐铁。
注意事项:饭后服用减少胃刺激,避免与茶/咖啡同服(影响铁吸收)。
静脉铁剂:
适用情况:口服无效、严重贫血或透析患者。
常用药物:蔗糖铁、葡萄糖酸铁。
优势:快速提升铁储备,尤其适合透析患者。
3.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(HIF-PHI)

新型药物:罗沙司他(Roxadustat)、恩那度司他。
作用机制:激活HIF通路,促进内源性EPO生成,同时改善铁代谢。
优势:口服药物,无需注射;适用于透析及非透析患者。
适用人群:EPO治疗效果不佳者,或希望避免注射治疗的患者。
4. 维生素及造血原料补充

叶酸、维生素B12:促进红细胞生成,尤其适用于营养不良患者。
维生素C:增强铁吸收(需避免过量,高钾血症患者慎用)。
二、输血治疗
适应症:
急性严重贫血(Hb <60-70g/L),伴有呼吸困难、心衰等症状。
术前或透析前需快速提升血红蛋白。
注意事项:
输血为短期措施,长期依赖可能加重铁过载和感染风险。
严格掌握指征,优先通过EPO/铁剂纠正贫血。
三、透析治疗
作用:清除毒素、维持内环境稳定,间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。
适用人群:CKD 5期(终末期肾病)患者。
联合治疗:透析需与EPO、铁剂治疗同步进行,效果更佳。
四、病因治疗与并发症管理
控制原发肾病:
使用ACEI/ARB类药物(如厄贝沙坦、缬沙坦)延缓肾功能恶化。
严格管理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。
纠正微炎症状态:
控制感染、炎症(如C反应蛋白升高时优先选择HIF-PHI)。
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:
补充钙剂、活性维生素D,必要时手术切除甲状旁腺。
五、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
饮食建议:
补铁食物:瘦肉、动物肝脏、蛋黄、海带(注意血钾监测)。
高蛋白:优质蛋白来源(如鸡蛋、牛奶、瘦肉),避免高磷食物(如内脏、坚果)。
维生素C: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、绿叶蔬菜,促进铁吸收。
生活方式:
适度有氧运动(如散步、游泳)改善血液循环。
避免浓茶、咖啡(抑制铁吸收)。
保持充足睡眠,减少疲劳。
六、肾移植
终极治疗手段:恢复肾脏功能,自产EPO,彻底纠正贫血。
适用条件:终末期肾病且无禁忌症(如严重心血管疾病)。
术后管理: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,监测排斥反应。
七、监测与随访
关键指标:
血红蛋白(Hb)、网织红细胞计数、铁代谢参数(血清铁蛋白、TSAT)。
肾功能(eGFR、血肌酐)、尿常规(蛋白尿、血尿)。
随访频率:
每3个月复查一次;调整药物或透析方案时需增加监测。
八、注意事项与避坑指南
避免误区:
不可自行停用EPO或铁剂,可能导致贫血反弹。
避免盲目“补血”(如红枣、红糖),含铁量低且可能升高血糖。
药物副作用:
EPO过量可能引发高血压、血栓;需定期监测血压。
静脉铁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总结
肾性贫血的治疗需个体化、多学科协作,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并降低心血管风险。对于患者而言,规范用药、定期监测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。若出现乏力、面色苍白等贫血信号,应及时就医排查肾功能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