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腹泻的常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,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明确诊断:
一、感染性疾病
慢性细菌感染
病因:志贺菌、沙门菌、结核分枝杆菌(肠结核)等。
特点:持续性腹泻伴黏液脓血便、腹痛,可能伴随低热或体重下降。
例:慢性细菌性痢疾、肠结核。
寄生虫感染
病因:阿米巴原虫、贾第虫、血吸虫等。
特点:粪便可能有腐臭味、脂肪泻,或伴有腹胀、乏力。
真菌感染
病因:肠道念珠菌病(免疫力低下者多见)。
二、炎症性肠病(IBD)
溃疡性结肠炎
特点: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、腹痛、里急后重,常伴有发热、关节痛。
病变部位: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。
克罗恩病
特点:腹痛、腹泻、体重减轻,可能合并肠梗阻、瘘管形成,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。
三、功能性肠道疾病
肠易激综合征(IBS)
特点:腹痛与排便相关,腹泻或便秘交替,症状与情绪、饮食相关,无器质性病变。
亚型:以腹泻为主型(IBS-D)、混合型(IBS-M)。
功能性腹泻
特点:单纯性腹泻,无腹痛或腹胀,粪便性状正常。
四、肠道肿瘤
良性肿瘤
例:结肠腺瘤、息肉,可能引起慢性腹泻或便血。
恶性肿瘤
结直肠癌: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,晚期伴贫血、腹部包块。
小肠恶性肿瘤:如淋巴瘤,可能导致脂肪泻、体重下降。
类癌综合征
特点:肿瘤分泌5-羟色胺等物质,导致水样腹泻、面部潮红。
五、药物或医源性因素
抗生素相关性腹泻
机制:肠道菌群失调(如艰难梭菌感染)。
典型表现:水样便,严重时伴发热、腹痛。
其他药物
例:泻药、胆碱能药物、洋地黄类药物、NSAIDs(如布洛芬)。
六、吸收不良综合征
原发性吸收不良
病因:乳糜泻(麸质不耐受)、先天性酶缺陷。
特点:脂肪泻、体重减轻、维生素缺乏(如脂溶性维生素)。
继发性吸收不良
病因:慢性胰腺炎、胆道疾病(如胆囊切除术后)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。
七、全身性疾病
内分泌代谢疾病
甲状腺功能亢进: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。
糖尿病: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(糖尿病性腹泻)。
免疫相关疾病
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硬皮病:肠道血管或平滑肌受累。
肝胆胰疾病
肝硬化、慢性胰腺炎:胆汁或消化酶分泌不足,影响脂肪消化。
八、食物相关因素
食物过敏或不耐受
乳糖不耐受:摄入乳制品后腹泻、腹胀。
麸质不耐受(乳糜泻):摄入小麦等谷物后引发免疫反应。
饮食不当
高纤维饮食、刺激性食物(如辛辣、油腻)可能诱发腹泻。
九、其他原因
放射性肠炎
病因:盆腔或腹部放疗后肠道损伤,导致慢性腹泻、腹痛。
精神心理因素
焦虑、压力:通过“脑-肠轴”影响肠道功能,加重IBS或功能性腹泻。
肠道菌群失调
机制: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益生菌失衡,导致消化吸收障碍。
何时就医?
若长期腹泻伴随以下情况,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:
报警信号:便血、贫血、体重减轻、夜间腹痛、家族肿瘤史。
检查建议:粪便常规/培养、肠镜检查、腹部影像学(CT/MRI)、血液生化及激素水平检测。
建议在消化内科或肛肠专科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