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防治中常见的7大核心误区,这些误区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,甚至加重病情,需特别警惕:
1. 血压稍高没关系,不必治疗
误区表现:认为血压稍微升高(如高压150、低压95)无碍,不重视早期干预。
科学认知:
即使血压轻度升高(如收缩压每增加10mmHg),脑卒中风险增加53%,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1%。
高血压是隐匿性“杀手”,早期可能无症状,但已对心、脑、肾等器官造成损害。
正确做法:一旦确诊高血压,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干预,控制血压达标(如普通患者<140/90mmHg)。
2. 频繁监测血压并自行调整药物
误区表现:每天多次测血压,根据数值频繁加减药物剂量,甚至因焦虑情绪导致血压波动。
科学认知:
24小时血压本身有波动(如清晨和夜间较高),受情绪、气候、活动等因素影响。
正确做法:
定期监测(如早晚各测1次,取平均值),但避免过度关注单次数值。
药物调整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,切勿自行增减药量。
3. 降压越快越好,依赖输液治疗
误区表现:认为输液能快速降压或预防血栓,甚至追求血压“速效达标”。
科学认知:
一般高血压需4~12周逐步平稳降压,避免血压骤降引发缺血性事件(如脑梗)。
输液降压仅适用于高血压急症(如主动脉夹层、高血压脑病),日常无需依赖。
正确做法:长期坚持口服降压药+综合干预(如控制血糖、血脂)。
4. 凭症状判断是否服药
误区表现:头晕、头痛时服药,无症状时停药,认为“血压正常了”。
科学认知:
50%的高血压患者早期无症状,部分人即使血压高达200mmHg以上也可能无明显不适(“适应性高血压”)。
正确做法:以血压测量值为依据,而非主观感受。
5. 盲信偏方或保健品替代药物
误区表现:依赖芹菜汁、三七粉、降压手表等“民间疗法”或保健品降压。
科学认知:
保健品或偏方无法替代经临床验证的降压药物(如ACEI、ARB、CCB等)。
正确做法:选择正规医院开具的药物,并遵医嘱用药。
6. 认为中药比西药更安全
误区表现:认为中药无副作用,拒绝服用西药。
科学认知:
中药同样存在毒副作用(如部分中药含马兜铃酸可能损伤肾脏),且疗效缺乏标准化验证。
正确做法:优先选择经科学验证的降压药物(如2024年指南推荐的新型药物ARNI、非奈利酮等),必要时可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7. 忽视生活方式干预
误区表现:只依赖药物降压,不重视饮食、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。
科学认知:
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,肥胖、高盐饮食、吸烟、缺乏运动等均是危险因素。
正确做法:
限制盐摄入(每日<5克),多吃富含钾的食物(如香蕉、苹果)。
每周至少5天有氧运动(如快走30分钟)。
戒烟限酒,保持心理健康,保证7~8小时睡眠。
关键提醒
高血压防治需个体化管理,不同人群目标值不同(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在<130/80mmHg,老年人可放宽至<150mmHg)。建议定期到专业机构检查,结合2024年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》调整方案,避免盲目相信网络信息或广告误导。
参考来源:
中国疾控中心、央视健康节目、2024年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》修订版
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权威机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