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量血压是监测健康的重要手段,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结果误差。
以下是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,结合科学规范与常见误区整理如下:
一、测量前的准备
环境与状态
静息5-10分钟:测量前需避免剧烈运动、情绪波动、吸烟、饮酒、喝咖啡或浓茶,保持安静状态。
排空膀胱:憋尿会导致血压升高,测量前应排尿。
避免干扰:测量前30分钟内勿进食、嚼口香糖或进行体力活动。
正确姿势
坐姿: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,背部挺直,双脚平放地面,避免交叉双腿。
手臂位置:上臂自然下垂,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(坐位时平第四肋,仰卧时平腋中线)。
衣物要求:尽量裸露上臂或仅穿薄衣,厚衣物(如毛衣)会影响袖带贴合度和测量准确性。
选择合适袖带
袖带大小:根据上臂周长选择合适袖带(成人标准袖带宽度12-13cm,长度35cm)。肥胖者需用加宽袖带,儿童需用专用小袖带。
袖带位置:袖带下缘距肘窝2-3cm,松紧以能插入1-2指为宜,箭头标志对准肱动脉(肘窝正中)。
二、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
操作规范
保持安静:测量过程中勿说话、移动身体或攥拳,避免干扰血压读数。
电子血压计:
按启动键后自动充气,等待测量完成(约1分钟)。
若首次测量值偏高,建议间隔1分钟后复测,取后两次的平均值。
水银血压计:
充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-30mmHg,缓慢放气(速度约2-3mmHg/秒),听诊第一声搏动音为收缩压,搏动音消失为舒张压。
注意避免充气过快或过猛,防止汞外溢。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房颤患者:需多次测量(如连续3次)并取平均值,避免单次测量误差。
孕妇:优先选择左侧卧位测量,因右侧卧位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压。
偏瘫患者:在健侧手臂测量,避免患侧肢体活动受限导致误差。
三、测量后的处理与记录
数据记录
标准化记录:记录收缩压(高压)、舒张压(低压)及脉搏数值,标注测量时间、体位及手臂位置。
家庭监测频率:
初期治疗阶段:每日早晚各测1次(晨起排尿后、服药前,晚间睡前),连续7天。
稳定期:每周监测1天,早晚各1次。
动态趋势分析:对比非同日3次测量结果,避免单次测量误判(如“白大衣高血压”或“隐匿性高血压”)。
结果解读
家庭血压标准:正常值<135/85mmHg;≥135/85mmHg提示高血压风险。
清晨高血压:晨起6-10时血压较高,需重点监测,因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相关。
夜间血压:反杓型高血压(夜间血压不降反升)提示用药不足或靶器官损害风险。
四、设备校准与误差规避
定期校准
电子血压计误差可达5mmHg,建议每半年至1年校准一次。
校准方法:
对比法:与经认证的水银血压计交替测量,差值>5mmHg需返厂校准。
专业校准:联系厂家售后或当地计量机构(如“标准计量院”)进行校准。
常见误差原因
袖带错误:袖带过紧(导致血压偏低)或过松(导致血压偏高)。
测量时机:饭后、疼痛或情绪激动时测量结果不可靠。
设备老化:传感器磨损或电池电量不足影响精度。
五、家庭血压测量的“三固定”原则
固定时间:晨起1小时内(排尿后、服药前)和晚间睡前测量。
固定体位:每次测量均采用坐位,避免卧位或站立位干扰。
固定手臂:首次测量双臂,选择数值较高的一侧作为监测臂(通常为右臂)。
六、常见误区与纠正
误区:电子血压计不准,必须用水银血压计
纠正:现代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经国际认证(如ESH、AAMI标准),误差<5mmHg,准确性可媲美水银血压计。
误区:单次测量即可判断高血压
纠正:高血压需非同日3次测量均≥140/90mmHg(诊室)或≥135/85mmHg(家庭)才能确诊。
误区:血压越低越好
纠正:血压过低(如<90/60mmHg)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,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警惕“J型曲线”风险。
总结
规范的血压测量是健康管理的基石。遵循“三固定”原则、选择合适的袖带、定期校准设备,并结合动态监测与医生指导,可有效规避误差,为高血压防控提供可靠依据。
若发现血压异常,应及时就医并调整生活方式(如限盐、减重、戒烟限酒),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