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检查要采血?
抽血检查是医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,其核心原因是血液能反映身体内部的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。

以下是具体原因:
疾病诊断
感染性疾病:通过检测白细胞数量和类型(如血常规),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。例如,细菌感染通常伴随中性粒细胞增多,而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。
代谢疾病:如糖尿病(通过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检测)、高血脂(通过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)等。
器官功能评估:肝功能(转氨酶、胆红素)、肾功能(肌酐、尿素氮)、心肌损伤(心肌酶谱)等均可通过血液检测评估。
肿瘤筛查:某些肿瘤标志物(如甲胎蛋白AFP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)可辅助早期发现癌症风险。
自身免疫性疾病:如系统性红斑狼疮(通过抗核抗体检测)等。
健康评估
常规体检中,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脂水平等指标能全面反映身体状况。例如,贫血可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判断。
监测治疗效果
对于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或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,定期抽血可跟踪病情变化。例如,化疗后通过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数量是否恢复。
遗传或代谢疾病筛查
新生儿筛查(如苯丙酮尿症、地中海贫血)或特定人群基因检测(如乳腺癌相关基因BRCA1/BRCA2)。
紧急情况评估
动脉血气分析(如检测血氧、二氧化碳和酸碱平衡)对呼吸系统疾病(如哮喘、COPD)或代谢紊乱(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)的诊断至关重要。
采血检查的注意事项

采血前
空腹要求
部分检查(如血糖、血脂、肝功能)需空腹6-8小时,避免食物影响结果。但空腹时间不宜过长(超过16小时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等代谢异常)。
可少量饮水,但避免含糖饮料或牛奶。
饮食控制
采血前3天避免高脂、高蛋白饮食(如油炸食品、动物内脏),避免饮酒,以免干扰血脂、肝功能等指标。
作息调整
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;采血前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健身),以防肌酸激酶升高等。
用药告知
长期服药者(如降压药、降糖药、抗生素)需提前告知医生,部分药物可能影响检测结果(如活血药可能影响止血功能)。
穿着与情绪
穿宽松衣物,方便采血操作;避免过度紧张,以免血管收缩导致采血困难。
采血时
放松配合
保持手臂放松,避免因紧张导致血管收缩。医生通常会选择表浅且弹性好的静脉(如手背、肘部)。
严格无菌操作
医护人员需消毒皮肤及采血工具,避免感染或血液污染。
避免拍打血管
采血前不要拍打手臂,以免造成皮下出血或红细胞破裂(溶血)。

采血后
按压止血
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-10分钟(止血功能差者需更久),避免屈肘按压,防止淤血或血肿。
禁止揉搓:揉搓会导致局部淤青或再次出血。
避免提重物
采血后24小时内避免用该侧手臂提重物,以防加重血肿或淤青。
处理异常情况
若出现持续出血、明显血肿或疼痛,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
血肿24小时内冷敷,24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。
饮食与活动
采血后无需特殊饮食,可正常饮水和进食;若无不适,可立即恢复日常活动。
特殊检查的额外注意事项
动脉采血(如血气分析)
需选择动脉(如桡动脉、股动脉),操作前需确认患者无出血倾向或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。
术后需延长按压时间(10-15分钟),防止动脉血肿。
肿瘤标志物检测
肿瘤标志物(如CA15-3、CEA)不能单独用于确诊癌症,需结合影像学(如B超、CT)综合判断。
遗传或激素检测
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,以免影响激素水平(如甲状腺激素、性激素)。
总结
抽血检查是快速、无创且信息量丰富的诊断工具,但需严格遵循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,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。
若有疑问(如是否需要空腹、药物影响等),建议提前咨询医生或检验科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