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康掌柜体检网> 体检百科 >动脉硬化检查是查什么

动脉硬化检查是查什么

来源:康掌柜体检网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4:45:11阅读量:
标签:

动脉硬化检查主要是通过多种医学手段评估血管的弹性、狭窄程度、斑块形成情况,以及是否存在血流障碍,从而判断动脉硬化的程度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。

以下是常见的动脉硬化检查项目及其目的:

1. 血液检查

血液检查

目的:检测与动脉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。

常见指标:

血脂:总胆固醇(TC)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,"坏胆固醇")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,"好胆固醇")、甘油三酯(TG)。

血糖:空腹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,用于评估糖尿病风险。

炎症标志物:如C反应蛋白(CRP),反映血管炎症状态。

同型半胱氨酸、尿酸: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相关。

意义:帮助识别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。

2. 超声检查

超声检查

目的:评估血管壁厚度、斑块形成及血流速度。

常用类型:

颈动脉超声:检测颈动脉斑块和狭窄,是筛查动脉硬化的常用方法。

下肢动脉超声:观察下肢动脉血流情况,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。

多普勒超声:测量血流速度,判断血管狭窄程度。

踝肱指数(ABI):比较踝部与上臂血压,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(正常值为0.91~1.30,<0.40提示严重缺血)。

优点:无创、便捷、成本低。

3. 心电图(ECG)和运动负荷试验

心电图(ECG)和运动负荷试验

目的:评估心脏供血情况,排查冠状动脉硬化。

心电图:检测静息状态下心脏电活动,发现心肌缺血或梗死。

运动负荷试验:通过运动(如跑步机)增加心脏负荷,观察心电图变化,发现隐匿性心肌缺血。

适用场景:怀疑冠状动脉硬化时使用。

4. 影像学检查

影像学检查

(1)X线检查

目的:观察主动脉钙化、扩张或扭曲。

表现: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血管影增宽、钙化斑块。

(2)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(CTA)

目的: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或斑块。

方法:通过CT扫描结合造影剂,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。

适用场景:疑似冠心病时优先选择。

(3)磁共振血管成像(MRA)

目的:评估大血管(如主动脉、脑动脉)的硬化程度。

优点:无需造影剂,适合肾功能不全者;但对钙化显示较差。

(4)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

目的:精准诊断血管狭窄、闭塞或动脉瘤。

方法: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,直接观察血管病变。

适用场景:计划介入治疗(如支架植入)时,作为“金标准”。

注意:属于有创检查,需在手术室进行。

5. 动脉硬化功能评估

动脉硬化功能评估

踝臂指数(ABI)和脉搏波传导速度(PWV):

ABI:反映下肢动脉供血情况。

PWV:测量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播速度,速度越快,动脉僵硬程度越高。

意义:评估动脉弹性和全身动脉硬化程度。

6. 其他特殊检查

其他特殊检查

血管内超声(IVUS):通过导管将超声探头送入血管内,直接观察斑块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。

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:高分辨率成像,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细节。

血流储备分数(FFR):测量狭窄血管在最大血流时的压力差,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。

检查目的总结

早期筛查:发现无症状的动脉硬化(如颈动脉斑块)。

评估严重程度: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位置和范围。

指导治疗:为药物、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依据。

监测疗效:评估治疗后动脉硬化的改善情况。

何时需要做动脉硬化检查?

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烟、肥胖等)。

出现相关症状(如胸痛、头晕、间歇性跛行、下肢麻木等)。

家族中有动脉硬化或心血管疾病史。

体检发现异常(如血压异常、血管杂音等)。

如果怀疑动脉硬化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。

温馨提示:文中价格仅供参考,非最终价格,需要了解最新体检套餐价格,请联系客服:400-0011-999.

本站部分信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告知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!

本文由康掌柜体检网编辑发表。转载此文章须经过同意。转载或内容合作请附上出处(康掌柜体检网)及本页链接,违规转载必究。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400-0011-999

上一篇: 没有了
下一篇: 没有了

康掌柜体检预约平台

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优惠活动

与我们零距离接触赶紧扫一扫~

扫码关注活动

 全国热门体检中心 |   热门体检机构 |   热门体检城市 |   入职体检 |   新入驻机构 |   全国医院等级体检 |   友情链接 | 
400-0011-999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