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脉硬化检查的常见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,通过不同手段评估血管的弹性、结构和功能,帮助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:
1. 血液检查

目的:检测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(如血脂、血糖异常等)。
常见项目:
血脂四项:总胆固醇(TC)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、甘油三酯(TG)。
空腹血糖:评估糖尿病风险。
同型半胱氨酸(Hcy):升高与动脉硬化风险增加相关。
尿酸:高尿酸血症可能促进动脉硬化。
意义:帮助判断是否需要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控制危险因素。
2. 影像学检查

(1)超声检查
原理:利用超声波观察血管壁厚度、斑块及血流情况。
常见项目:
颈动脉超声:检测颈动脉内膜-中层厚度(IMT)和斑块(IMT>1.0 mm提示动脉硬化)。
下肢动脉超声:评估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(如间歇性跛行)。
腹部主动脉超声:检查腹主动脉瘤。
优点:无创、便捷、成本低。
(2)X线检查
原理:观察血管钙化或扩张。
适用情况: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钙化、动脉瘤等。
局限性:仅能显示钙化病变,无法直接评估血管弹性。
(3)CT血管造影(CTA)
原理:通过注射造影剂,利用CT扫描显示血管结构。
适用情况:冠状动脉、脑动脉、下肢动脉等病变的精准评估。
优点:无创、分辨率高。
注意事项:需禁食、过敏体质者慎用造影剂。
(4)磁共振血管造影(MRA)
原理: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血管。
适用情况:对造影剂过敏者或肾功能不全者(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)。
优点:无辐射、可评估血流动力学。
(5)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
原理:有创检查,直接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病变。
适用情况:复杂病变(如严重狭窄、动脉瘤)的精确诊断及介入治疗前评估。
风险:穿刺部位出血、造影剂过敏、肾功能损伤等。
3. 功能评估检查

(1)踝臂指数(ABI)
原理:比较脚踝与手臂的血压比值(ABI = 踝部收缩压 / 上臂收缩压)。
正常值:0.9-1.3。
ABI<0.9:提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。
ABI>1.3:可能为血管钙化(常见于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)。
意义:筛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(PAD)。
(2)脉搏波传导速度(PWV)
原理:测量脉搏波从心脏传到四肢的时间,速度越快,血管越硬。
常见类型:
肱-踝PWV(baPWV):评估全身动脉硬化程度(正常值<1400 cm/s)。
颈股PWV:更准确反映主动脉硬化。
意义:量化血管弹性,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(3)心电图(ECG)及平板运动试验
目的:检测心脏缺血。
适用情况:怀疑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。
局限性:运动试验需在无禁忌症下进行(如严重高血压、心律失常患者慎用)。
4. 其他检查

血管内超声(IVUS):通过导管直接观察血管内斑块性质(常用于介入治疗时)。
血管镜检查:直观评估血管内壁病变(较少使用)。
血液流变学检查:评估血液黏稠度、血小板活性(辅助判断血栓风险)。
5. 检查选择建议

无创筛查首选:超声、ABI、PWV、CTA/MRA。
有创检查适应症:复杂病变需介入治疗(如支架植入、搭桥手术)前明确诊断。
定期监测:高危人群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者)建议每年至少1次动脉硬化相关检查。
6. 注意事项
检查前准备:部分检查(如CTA、DSA)需空腹,避免服用影响血管收缩的药物(如降压药)。
个体化方案:医生会根据症状、病史和风险因素选择合适检查组合。
通过以上检查,可全面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、部位及并发症风险,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