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脉硬化检查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,但许多人在检查过程中存在误区,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或延误病情。以下是常见的误区及科学解析:
1. 误区: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检查

错误观点:动脉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,许多人认为“没感觉就没事”。
科学解析:
动脉硬化是慢性进展性疾病,早期可能无症状(如颈动脉IMT增厚或轻微斑块),但已存在血管损伤风险。
建议:高危人群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者)应定期筛查,即使无症状也要每年检测1次动脉硬化指标(如PWV、ABI、颈动脉超声)。
2. 误区:动脉硬化只能通过“血管造影”确诊

错误观点:认为只有CTA或DSA能确诊动脉硬化,忽视其他无创检查。
科学解析:
无创检查同样有效:颈动脉超声、PWV、ABI等可早期发现动脉硬化,无需侵入性操作。
血管造影适用场景:主要用于严重狭窄或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。
建议:优先选择无创检查作为初筛,必要时再结合有创检查明确诊断。
3. 误区:血脂正常就不需要检查动脉硬化

错误观点:认为血脂正常就代表血管健康,忽视其他危险因素。
科学解析:
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高血脂,还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、肥胖、家族史等。
建议:即使血脂正常,若存在其他危险因素(如长期吸烟或家族史),仍需定期检查动脉弹性(如PWV)和斑块情况。
4. 误区:检查前无需空腹或调整药物

错误观点:随意饮食或继续服用药物不影响检查结果。
科学解析:
空腹要求:部分检查(如血脂、血糖)需空腹8-12小时,食物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药物影响: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、降压药可能干扰血管弹性评估,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。
建议:检查前严格遵循医嘱,避免因饮食或药物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。
5. 误区:动脉硬化检查仅针对中老年人

错误观点:年轻人无需关注动脉硬化问题。
科学解析:
长期不良生活习惯(如吸烟、高脂饮食、久坐)可能在年轻时就导致血管损伤。
建议:3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或肥胖者,应每年筛查动脉硬化指标。
6. 误区:动脉硬化检查结果异常就“无药可救”

错误观点:认为动脉硬化不可逆,只能被动接受。
科学解析:
动脉硬化虽不可完全逆转,但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(如降压、降脂、戒烟)延缓进展。
建议:早期干预(如生活方式调整+药物治疗)可显著降低心梗、脑卒中风险。
7. 误区:仅依赖单一检查项目判断动脉硬化程度

错误观点:只做“踝臂指数(ABI)”或“颈动脉超声”就认为结论可靠。
科学解析:
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,需综合多项指标(如PWV、IMT、血脂、血糖)评估。
建议: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组合检查(如ABI+PWV+颈动脉超声),全面判断血管健康。
8. 误区:检查后无需复查或调整生活方式

错误观点:检查一次正常就“万事大吉”。
科学解析:
动脉硬化是慢性病,需长期监测和动态管理。
建议:高危人群每6-12个月复查,同时坚持低盐低脂饮食、规律运动、戒烟限酒等干预措施。
总结:科学应对动脉硬化检查
早期筛查:无症状≠无风险,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。
综合评估:结合影像学、功能学和血液指标全面判断。
规范准备:空腹、停药、穿宽松衣物等细节不可忽视。
长期管理:检查结果异常≠绝望,积极干预可延缓病情。
通过避免上述误区,能更有效地利用动脉硬化检查,实现疾病的早发现、早干预,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