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康掌柜体检网> 体检百科 >动脉硬化检查什么可以查出来

动脉硬化检查什么可以查出来

来源:康掌柜体检网发布时间:2025-09-12 11:52:18阅读量:
标签:

动脉硬化的检查可以通过多种医学手段评估血管的弹性、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,帮助早期发现和诊断。

以下是常见的检查项目及其能检测的内容:

一、基础检查

基础检查

血液检查

检测指标:

血脂(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[LDL-C]、甘油三酯)

血糖(空腹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)

同型半胱氨酸(升高与动脉硬化风险相关)

动脉粥样硬化指数:

动脉粥样硬化指数

=

总胆固醇

高密度脂蛋白

高密度脂蛋白

动脉粥样硬化指数= 

高密度脂蛋白

总胆固醇−高密度脂蛋白

若结果 ≥4,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。

作用:

评估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(如高血脂、糖尿病)。

判断代谢异常对血管的影响。

心电图(ECG)

检测内容:

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、心肌肥厚等。

平板运动试验:评估运动状态下心脏供血情况。

作用:

筛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间接反映动脉硬化对心脏的影响。

二、影像学检查

影像学检查

超声检查

颈动脉超声:

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(IMT)和斑块形成。

意义: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是全身动脉硬化的“窗口”。

下肢动脉超声:

评估下肢动脉狭窄、闭塞或斑块,检测间歇性跛行(行走时腿痛)等缺血症状。

心脏超声(心超):

观察心脏瓣膜、心肌功能及是否存在心肌肥厚或供血不足。

腹部血管超声:

检查肾动脉、腹主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斑块。

X线检查

主动脉钙化:

X线可见主动脉壁钙化影,提示动脉硬化进展。

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(CTA)

无创检查:

通过注射造影剂,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、斑块分布(钙化斑块或软斑块)。

意义: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评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风险。

血管造影(DSA)

有创检查:

通过导管直接观察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,是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

适用:计划进行介入治疗(如支架植入)的患者。

三、动脉弹性功能检测

动脉弹性功能检测

脉搏波传导速度(PWV)

原理:测量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播速度,反映血管硬度。

正常值:

上臂-踝部PWV(baPWV):<1400 cm/s。

异常:PWV加快提示动脉弹性下降。

踝臂指数(ABI)

计算公式:

ABI=

踝部收缩压

上肢收缩压

ABI= 

上肢收缩压

踝部收缩压

正常范围:0.9~1.3。

<0.9:提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。

>1.3:可能因血管钙化导致假性升高(常见于糖尿病或老年人)。

四、动脉硬化诊断标准

动脉硬化诊断标准

动脉粥样硬化诊断:

血液指标异常:总胆固醇/HDL-C ≥4,LDL-C升高,同型半胱氨酸升高。

影像学证据:超声或CT发现血管斑块、狭窄。

动脉炎性硬化诊断:

临床表现:年轻患者(<40岁)出现锁骨下动脉、颈动脉等部位狭窄或闭塞,伴血管杂音、脉弱/无脉。

实验室检查:血沉加快、C反应蛋白升高。

五、检查选择建议

检查选择建议

常规筛查:

45岁以上人群: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、血脂、血糖检查。

高危人群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者):加做下肢动脉超声、冠状动脉CTA。

疑似症状:

胸闷、胸痛:优先心内科就诊,完善心电图、心超、冠脉CTA。

头晕、头痛:神经内科评估脑动脉硬化(脑部MRI或脑血管造影)。

下肢麻木、间歇性跛行:血管外科检查下肢动脉超声或CTA。

六、注意事项

注意事项

检查前准备:

空腹检查(血液检查需禁食8小时)。

避免剧烈运动、饮酒,保持情绪稳定。

结果解读:

动脉硬化程度需结合临床症状(如缺血表现)和多种检查综合判断。

无症状的轻度动脉硬化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(如戒烟、控制血压/血糖/血脂)延缓进展。

进一步治疗:

若发现严重狭窄或斑块,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(如他汀类药物)或介入治疗。

通过上述检查,可以全面评估动脉硬化的存在、部位及严重程度,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。

本文由康掌柜体检网编辑发表。转载此文章须经过同意。转载或内容合作请附上出处(康掌柜体检网)及本页链接,违规转载必究。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400-0011-999

上一篇: 没有了
下一篇: 没有了

康掌柜体检预约平台

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优惠活动

与我们零距离接触赶紧扫一扫~

扫码关注活动

 全国热门体检中心 |   热门体检机构 |   热门体检城市 |   入职体检 |   新入驻机构 |   全国医院等级体检 |   友情链接 | 
400-0011-999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