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骨关节疾病的常规检查,通常包括以下几类项目,具体选择需结合症状和医生建议:
一、影像学检查

X线检查
目的:观察骨骼结构、关节间隙狭窄、骨质增生(骨赘)、骨硬化或囊肿等变化。
适用情况:初步筛查退行性关节炎、骨折、骨质疏松等。
优点:操作简便、费用低;
局限:对早期软骨损伤或软组织病变不敏感。
磁共振成像(MRI)
目的:清晰显示软骨、韧带、滑膜等软组织病变,评估早期软骨损伤或骨髓水肿。
适用情况:X线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(如半月板撕裂、韧带损伤)。
优点:无辐射、软组织分辨率高;
注意:检查时间较长,费用较高,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需避免。
超声检查
目的:动态观察关节滑膜增生、积液及周围软组织情况。
适用情况:浅表关节(如膝关节、手指关节)的初步筛查。
优点:无辐射、操作简便;
局限:对深层结构分辨率有限,依赖操作者经验。
二、实验室检查

血液检查
常规项目:
血常规:排查感染或炎症(如白细胞计数升高)。
血沉(ESR)和C反应蛋白(CRP):评估炎症活动程度。
类风湿因子(RF)和抗CCP抗体: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。
尿酸水平:排查痛风性关节炎。
适用情况:排除感染性、免疫性或代谢性关节疾病。
关节液分析
目的:通过穿刺抽取关节液,分析颜色、黏度、细胞计数及结晶,区分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病变。
适用情况:怀疑痛风(尿酸钠结晶)、假性痛风(焦磷酸钙结晶)或感染性关节炎。
注意:需严格无菌操作,避免感染风险。
三、功能评估与体格检查

体格检查
观察内容:关节肿胀、压痛、畸形、活动受限等。
触诊:判断骨赘、滑膜增厚或关节积液(如浮髌试验)。
被动活动:评估摩擦感、弹响或活动范围。
功能评估量表
工具:如WOMAC骨关节炎指数、Harris髋关节评分等,记录疼痛程度和日常活动能力。
目的:量化病情严重程度,监测治疗效果。
四、其他检查(视病情需要)

CT检查:进一步观察骨骼细节(如复杂骨折或骨肿瘤)。
骨密度检测:排查骨质疏松(尤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)。
注意事项
检查前准备:
X线和CT检查需去除金属物品;
血液检查需空腹(部分项目如类风湿因子无需空腹);
MRI检查需提前告知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史。
综合诊断:
单一检查结果可能不足以确诊,需结合影像学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。
例如:X线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可能提示骨关节炎,但需结合血液检查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。
总结
常规检查组合:
基础套餐:X线 + 血常规 + 血沉/CRP + 尿酸;
进一步检查:MRI/超声 + 关节液分析(如有积液或炎症表现)。
若出现关节疼痛、僵硬、活动受限等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,由医生根据具体症状制定个性化检查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