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2025年,上海在肿瘤早筛方面已形成全国领先、覆盖广泛、技术先进、政策支持的体系。
根据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(2025版)》(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发布)、上海市卫健委公共卫生项目以及社区实践,
以下是针对不同人群的权威推荐肿瘤早筛项目:
一、【政府主导的免费/惠民早筛项目】(面向社区居民)

1. 大肠癌筛查(重点推广)
对象:50岁以上常住居民(含非沪籍)
内容:
初筛:粪便免疫化学检测(FIT)
阳性者:免费转诊至定点医院做结肠镜检查
成效:2024年覆盖超59万人,发现癌前病变6145例、确诊745例
目标:实现“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”
2. 7种常见癌症综合风险评估(全市推广中)
覆盖癌种:肺癌、大肠癌、食管癌、胃癌、肝癌、乳腺癌、宫颈癌
方式:
在16个区50+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卷风险评估;
高风险者获个性化筛查建议 + 便捷转诊通道
工具:支持手机端自助完成风险评估(如“健康云”APP)
此项目自2023年起纳入《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
二、【按癌种分类的“金标准”早筛推荐】(依据2025版指南)

癌种 推荐筛查对象 金标准筛查方法 起始年龄 筛查频率
肺癌 吸烟≥20年、戒烟<15年;职业暴露(石棉、氡等);有家族史 低剂量螺旋CT(LDCT) ≥40岁 每年1次
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;慢性萎缩性胃炎;胃癌家族史 胃镜 + 病理活检 ≥45岁 高危者每1–3年1次
结直肠癌 50岁以上;有息肉或肠癌家族史;炎症性肠病 肠镜(首选)或 FIT-DNA检测 ≥45岁 肠镜每5–10年;FIT每年
乳腺癌 女性,尤其致密型乳腺;BRCA突变携带者 钼靶(乳腺X线) ± 乳腺超声 ≥40岁 每1–2年1次
肝癌 慢性乙肝/丙肝;肝硬化;脂肪肝+糖尿病 肝脏B超 + 血清AFP 男≥35岁,女≥45岁 每6个月1次
宫颈癌 有性生活史女性 HPV检测 ± TCT(液基细胞学) ≥25岁 HPV每5年,TCT每3年
前列腺癌 男性,尤其有家族史或PSA升高 血清PSA + 直肠指检 ≥50岁(高危者≥45岁) 每1–2年1次
新增癌种(2025版首次推荐):
鼻咽癌:华南高发地区来沪人员,30岁起查EB病毒抗体 + 鼻咽镜
肾癌:55岁以上肥胖、吸烟、慢性肾病者,查肾脏B超 + 尿常规
子宫内膜癌:绝经后异常出血、肥胖、糖尿病女性,查盆腔超声 ± 内膜活检
三、【上海特色早筛服务渠道】

1.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提供免费基础筛查(如FIT、HPV初筛、风险评估)
可签约家庭医生,建立个人肿瘤风险档案
2. 三甲医院早筛门诊
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、瑞金医院、中山医院开设“防癌体检中心”或“早筛专病门诊”
提供多癌种联合筛查套餐(如“肺胃肠肝乳腺五联筛”)
3. 创新技术试点
多癌种早检血液检测(MCED):如“Galleri-like”液体活检技术,在徐汇、浦东部分高端体检机构试点(费用较高,约3000–8000元)
AI辅助影像筛查:低剂量CT、钼靶、胃肠镜图像由AI初筛,提升效率与准确率
四、【专家特别提醒】(来自王菊勇等上海肿瘤专家)

不要依赖“肿瘤标志物”单独筛查:CEA、CA19-9等特异性低,仅作辅助。
高危人群必须做“金标准”检查:如胃镜、肠镜、LDCT,不能用普通B超/X光替代。
疫苗也是早筛防线:
HPV疫苗:9–45岁男女均可接种,预防宫颈癌、肛门癌、口咽癌;
乙肝疫苗:未感染者应接种,从源头防肝癌。
五、【如何参与?操作指南】
户籍/常住居民:前往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“癌症早筛项目”;
使用“随申办”或“健康云”APP:搜索“癌症风险评估”在线填写问卷;
高危或有症状者:直接预约三甲医院消化科、呼吸科、妇科、乳腺外科等专科门诊;
企业/单位团体体检:可定制包含LDCT、胃肠镜、PSA等项目的防癌套餐。
总结:
上海已构建“社区初筛 → 高危识别 → 医院精筛 → 早诊早治”的全链条肿瘤防控体系。
关键不是“有没有做体检”,而是“是否做了对的筛查”。
建议市民根据自身年龄、性别、家族史和生活方式,选择指南推荐的金标准项目,而非盲目追求“全面体检”。
温馨提示:文中价格仅供参考,非最终价格,需要了解最新体检套餐价格,请联系客服:400-0011-999.
本站部分信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告知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