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O建议三套体系测定,即体重指数(BM1)、腰臀比(WHR)、腰围长度(WC)。

(1)BMI测定
BMI=体重(kg)+身高^2(cm)。这是一种与年龄、性别无关,但不同种族、不同人群判别超重和肥胖各有不同。
①欧美白种人的BMI
正常:18.5-24.9;超重:≥25;肥胖前期:25-29;I度肥胖:30~34.9;Ⅱ度肥胖:35-39.9;Ⅲ度肥胖:≥40。
②亚太地区的BMI
正常:18.5-22.9;体重过低:<18.5;超重:≥23:肥胖前期23-24.9;I度肥胖:25-29.9;Ⅱ度肥胖:≥30。
③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织(WGOC)于2003年发表《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》,正式提出中国BMI是一体重过低:<18.5;正常:18.5-23.9;超重:24-27.9;肥胖:≥28。此界限值,
2010年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标准。
(2)腰臀比(WHR)测定
WHR=腰围长度(cm)÷臀围(cm)。
①WHO建议欧美白人WHR值:男>1、女>0.85为肥胖。
②中国WGOC建议WHR值:男>0.9、女>0.85定为腹胖。中国人族群特征是整体感觉偏瘦,但腹部比较容易堆积脂肪形成腹胖。
(3)腰围长度(WC)测定
①WHO建议欧美白人:男WC>94cm、女>84cm为肥胖。
②WCOC建议中国人:WC男≥85cm、女≥80cm为肥胖。中国中心型肥胖,即大肚皮鸭梨型肥胖者较为普遍。
以上三种标准大致彼此相当,大量临床数据分析,以WHB和WC检出的腹胖和中心型肥胖者是高血压、糖尿病及其他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感人群。